行业报告

Industry repo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报告

龙珠体育“托养+” 常州钟楼“托”起残疾人新生活

时间:2023-03-11 22:18:57

  龙珠体育“二月二龙抬头”,许多市民选择在这一天剪头发。“想剪头发,但天冷,不能剪太多,你们剪的刚刚好。”“每天都有托养人员带着我们开展户外活动,早餐后做早操,晚餐后消食散步。”“阅览室里有书,其他打乒乓、下棋都有地方去。”这一声声的称赞,是常州市钟楼区300多名残疾人对钟楼区“托养+”服务体系的肯定。

  2023年度省政府有关民生实事实施方案发布,残疾人托养连续3年被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常州市钟楼区残联“寄宿托养+日间托养+居家托养”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重度残疾人及其亲属的照护难题,实现了“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

  “小军,吃完饭要帮着把碗筷收起来,现在要垃圾分类,这些都是厨余垃圾,等一会要投放在对应的垃圾桶内。”初春回暖,常州市钟楼区残疾人益智园的工作人员正在手把手的教着小军如何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从 2013年至今,智力残疾人小军以日间照料的形式,已经在该院托养了10年。托养前,由于小军的母亲也是智力残疾,父亲自己是肢体残疾人,根本无法照顾小军。托养后,小军的父亲带着母亲摆了修鞋摊,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的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小军在接受日间照料中,也提升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回家后还能帮忙照顾母亲。

  常州市钟楼区残联依托残疾人之家和居家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全覆盖托养体系。目前,常州钟楼共建成“残疾人之家”26家,居家托养服务机构2个,为钟楼区五大类残疾人提供多元化托养服务。这些托养服务紧贴群众需求,创新政策举措,聘请专业化托养人员,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服务,切实帮助残疾人家庭解决托养难题。

  2022年,常州钟楼寄宿制托养8人、日间照料220人、居家服务106人。同时,通过政府给予补贴支持,引入社会运营力量,形成了多样化“残疾人之家”建设运营模式。对符合补贴条件的机构发放补贴,居家托养每月300元/人,日间照料每月200元/人。全年,发放居家托养服务补贴13万元,发放残疾人之家运行补贴32.4万元。鼓励了社会组织积极履行扶残助残的社会责任,同时缓解了残疾人家庭在长期看护、康复、心理等方面承担的巨大压力。

  为了让每一位需要居家托养的残疾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方式,常州市钟楼区残联通过招投标聘请第三方做好前期能力评估。委托服务机构组织康复治疗师、护理员等组成居家托养评估小组,对残疾人的各项功能的恢复能力进行评估,建立数据台账。从而根据残疾人的特殊服务需求,为助洁、助行、助浴服务、技能服务、康复保健、心灵慰藉等六大服务内容制定详细的标准化服务流程。

  “家里变干净了,孩子的心情也随之改善,真是太谢谢了。” 残疾人小敏的母亲周龙娣,在享受托养服务的定时上门打理服务,连声道谢。女儿小敏有精神残疾,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母亲周龙娣又年事已高,在照料小敏的同时无力再做多少家务,导致家中环境一直比较糟糕,连基础的干净卫生都无法保证。定时的上门帮忙打扫服务,家里不仅变得干净整洁,更有了家的感觉,环境卫生的提升也明显改善了残疾人的心理状态,对于小敏的精神残疾有着显著的帮助。

  像小敏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常州市钟楼区残联依托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特色化的托养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涵盖生活照料、推拿按摩、康复训练、心灵慰藉的四大项若干小项的托养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最贴心的照料服务和最温暖的心理关怀。

  春风拂过星青年的自然农场,明明正在帮着种采茶与制茶。捧着摘下的朵朵嫩绿的茶叶芽,工作的成就感让明明笑得格外甜。

  如何就业是托养残疾人发展的最大难题,常州市钟楼区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就业基地创办“星青年的自然农场”项目,就是让在这里托养的有能力的孤独症青年能主动参与辅助性和自主性就业岗位,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他们学会了种植茶叶和果树、采茶与制茶和酿酒。在提高残疾人生活技能的同时,提高社会适应力和融入程度,从而实现残疾人群体的自我服务、自我赋能、自我提高。

  钟楼区“托养+”服务体系将托养、康复和工疗融为一体,配有评估、理疗等现代化康复教学设施,并依托当地园区,创办自然农场、搭建电子商务、人造花制作等工作平台,近30名残疾人不只是被政策性托养,他们还心怀梦想

  “残疾人需要好政策来兜底,更需要进行心理重建,依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常州市钟楼区残联工作人员杨智深对记者有感触地说,“想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才能离实现梦想越来越近。”